斷電的下午兩點?用「三條能量航道」讀懂日常疲憊

健康資訊

  

有時候,疲憊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,而是身體三條「能量航道」沒有對齊。
這三條航道分別是:


代謝鏈點火(把食物轉成能量 ATP)
帶氧效率(讓氧能準時送達細胞)
修復節奏(讓細胞能如期維修)

 

當作息被會議切得零碎、午餐吃得太趕、晚上又滑手機到太晚,這三條航道就會失拍。
久了,體感自然「不順」,人也進入那種醒著卻提不起勁的狀態。

 

航道一|代謝鏈點火:腦袋打結、喝再多咖啡也無效

身體把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轉成能量(ATP)時,需要一整套「輔酶工具」協同工作。
這組工具主要來自 維生素 B 群

一旦輔酶不足,能量生成就會變得遲滯,思緒、反應與體力都容易「慢半拍」。

研究顯示,B 群營養素與體力、疲勞度及專注力之間具有密切關聯。

 

 

航道二|帶氧效率:上樓就喘、下午容易「沒勁」

能量要運轉,氧氣得先準時抵達細胞。
這個任務仰賴血紅素與肌紅蛋白,而它們的核心成分就是

體內有個關鍵調控軸——hepcidin(鐵調素–ferroportin(鐵轉運蛋白)系統
負責協調腸道鐵吸收、肝臟儲存與釋放。


現代人飲食中紅肉、內臟與深綠色蔬菜攝取量普遍不足,加上咖啡、茶等飲品中的單寧酸也會抑制吸收,使缺鐵成為常見的隱性問題。
當血紅素量下降,氧氣運輸能力減弱,身體必須以更快的心跳和呼吸來彌補供氧不足——這就是為什麼「上樓就喘」、或到了下午容易「沒勁」、「腦袋鈍鈍的」。
從生理角度來看,這並非體能差,而是細胞實際上「拿不到足夠的氧」。

 

航道三|修復節奏:小狀況反覆、回復速度變慢

身體有上百種酵素要啟動,才能完成組織修補、免疫調節與蛋白合成。
是這支修復團隊的「工頭」,參與超過 300 種酵素反應,牽動免疫防禦、皮膚黏膜修復與 DNA 合成。

日常中,修復節奏常在不知不覺中被打亂。
長時間熬夜、壓力過大、飲食失衡,會讓細胞維修工班「晚班變長、白班缺人」——
例如運動後肌肉痠痛久久不退、感冒一場拖好幾週、傷口癒合變慢、指甲白點或口腔潰瘍反覆出現。

當修復速度放慢,能量生成也會受影響:肌肉難以恢復、細胞代謝效率下降,
讓人睡飽仍覺得疲倦、體力回不來,整體續航力與免疫穩定度都會下滑。

 

延伸航道|維持日常體力的即時能量支援:BCAA

除了代謝、帶氧與修復三條主航道外,還有一組「體力即戰力」的小幫手——BCAA(白胺酸、異白胺酸、纈胺酸)
這三種支鏈胺基酸可直接在肌肉中被利用,是身體最即時的能量來源之一。

在日常生活裡,不論是長時間開會、腦力集中、體力透支或睡眠不足,
若能量供應不足,身體會優先動用肌肉中的胺基酸作為燃料。
BCAA 補充的意義,就是在這些「高耗能時段」協助維持體力、穩定血糖與注意力。

其中 白胺酸 能啟動 mTOR 路徑,促進肌肉與細胞修復;
異白胺酸與纈胺酸 則有助於支持能量穩定、減緩疲勞累積。
因此,BCAA 並不只是運動員的專屬營養素——
對日常久坐、長時間用腦、或作息不規律的一般人而言,也是一種即時能量緩衝機制

 

* 依台灣《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》第八版與國際參考資料整理,實際需求應依個人狀況與專業建議調整。

 

結語

體力不是靠撐出來的,而是身體每一條能量航道默契合作的結果!
當代謝順、氧氣穩、修復跟得上,整個人自然輕盈有餘裕。
偶爾需要時,再用 BCAA 給自己一點即時支援。
補得精準,勝過補得多——讓每份營養都成為體力的助力,而不是負擔。

 

[參考文獻]